四論珠算技術水平飛速發展
- 作者
- 王忠偉
- 簡歷
- 中國珠算協會副秘書長 世界珠算心算聯合會副秘書長
先進的珠腦速算教算訓練法-1論珠算技術水平飛速發展
第一次提高是從選手初步掌握珠腦速算開始的,總的評價是提高不很明顯,由於開始是從小學四、五年級學生中推廣的,所謂「半路出家」,他們是在傳統珠算基礎上學會了數學式四則運算,熟記了九九口訣,還有的掌握了一目多行的心算,再來學習一口清,珠腦速算加減法等,有點「夾生飯」的意味,學習者感到吃力,提高也不十分明顯。真正的飛躍發展是以李欣、李銀姬、王青為代表的一代選手,他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沒有學習算術四則運算的前提下,摒除傳統珠算方法,直接採用珠腦速算教學法,頭腦中如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他們在老師的督促教練下,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技法。以李欣為例,1989年八月她只有7歲8個月,學習珠腦速算僅1年5個月,剛剛學習了加減法,即在全國青少年集訓隊選拔賽上初露鋒芒,加減算達到了每分鐘算對1.4題的成績。又過了一年,在1990年7月國家集訓隊選拔賽上,以第12名的成績入選國家隊,是入選的十五名選手中年齡最小、學習時間最短的。1991年2月集訓時,五分鐘五項全能成績就達到1357分,排在第5名,已經遠遠超過了88年全國冠軍的水平,到1992年第3屆全國大賽就排在了全國第3名,到1994年是她珠算技術水平達到頂峰的一年,國家隊選拔賽排名第一,創下了全能、加減、乘、除四項全國記錄。全國首屆少年奧林匹克腦力大賽(心算部分)上技壓群芳,勇拔頭籌,榮獲金獎。緊接著八月在第四屆海峽兩岸賽上,又是遙遙領先,再奪第一名。一年之中三連冠,此時她還不滿13歲。她的成長、發展、騰飛,充分顯示了珠腦速算方法的先進,進一步證明了珠算技術飛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掌握了珠腦速算法。
從全日本珠算選手權大會三六年的技術發展看,1954~1963年個人全能一直在400~500分之間徘徊,1966~1973年升至900~1000分間,我認為這次提高是掌握了珠算式心算的結果。進入80年代,上升至1300分多至滿分1400分,說明暗算方法運用更加自如,掌握的人更多了。日本選手的特點是大學生和青年職員水平最高,而我們恰恰相反,成績最突出的都是小學生和初中生。
珠算式心算,我國人認為稱作珠腦速算較為準確,它是珠算與腦算相結合而達到快速計算的,它以珠算為基本功,練習打算盤到純熟的程度,加上湊補加減法,乘除一口清等腦算過程,輔以誘導而形成腦中算盤的運算,比起用手撥珠要快得多,突出一個「速」字,而心算的提法不能完整體現快速計算。由於中國文字中的同音字,有人怕「珠腦」會引起歧意,這種以諧音為由否定珠腦速算名稱的觀點不值一駁,畢竟有千年歷史的珠算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歧意理解;還有一些珠算界人士說珠算就該撥珠,不能有心算,硬說珠腦速算不是珠算,試問,珠算的口訣是不是心算?難道「七八五十六」,必須要在算盤上加八次七才是真正的珠算嗎?口訣本身就是腦算過程,一目多行也是先心算,減少了撥珠次數,掌握了珠腦速算本領就可以一目看到底。一些錯誤觀點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別人已經一百千里地前進,自己還抱著舊傳統原地踏步,到頭來只能落在別人後面。
自明清直至現代,珠算教學一直沿襲舊算法,口訣繁瑣難記,不能速學,也不能速算。近幾十年的一些改革只是在運算方法上,口訣文字上,運算過程上、特殊數字的簡捷算法上作文章,小修小改,縱有提高也不是很快。唯近年來推廣的珠腦速算法,才是目前最先進的算法,我們應下大力氣完善、提高、推廣。
珠腦速算教學與訓練方法,劉善堂先生總結為「匠才施教」,比喻形象貼切。對於幼兒沒有更多的理論可講,講了他們也聽不懂,只有像師傅教徒弟一樣手把手教會撥珠,勤學苦練,熟能生巧,直至把算盤珠撥到令人眼花撩亂、目不瑕接的純熟程度,才算初見成效。因此訓練(教練)方法重於教學內容,應教的內容並不多,而訓練的擔子卻很重。
研究傳統的珠算算理算法,我個人認為是少數教育工作者和珠算史研究者的事,而推廣先進的珠腦速算技術,開發珠算啟智健腦功能,使更多的少兒學會珠算才是當務之急,我們不應當死抱傳統不放,回頭走老路。應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推廣珠算的先進算理算法,使我們的珠算技術向更高的方向發展。
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係-2論珠算技術水平飛速發展
中國珠算協會1991年提出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推廣珠腦速算教育,充分發揮珠算對少年兒童啟智健腦的功能,提高民族素質,造福子孫後代。這是會長朱希安先生經過在吉林省各地認真考察後,總結了吉林普及珠腦速算的經驗提出來的。
四年來,普及工作在全國推展成效顯著,但水平參差不齊。普及面最大的首推吉林省,在原有三萬多人學習的基礎上,一九九四年九月起,在全省新入學的四十餘萬小學一年級學生中,普及珠腦速算,學習人數達到8萬3000人,計劃在1995年9月新學期開始時,再在一年級學生中普及八萬人,如此大規模的普及活動在 全國各省中首屈一指。而各省市也正急起直追,天津市目前已有25000多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珠腦速算;江蘇有2500多個孩子在學習;上海市計劃在黃浦區小學全面普及珠腦速算教學;浙江大部分是在三算教學班基礎上開展業餘興趣小組學習;鐵道系統在幼兒園、小學中推廣珠腦速算的熱情也十分高漲,其他省、市、自治區多數開辦了試點班,預計今後兩三年內會有許多省市逐步推廣普及。儘管任重道遠,中珠協的這項工作將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
所謂普及,就是使更多的孩子掌握珠腦速算本領,頭腦更靈活,目標是只要能學會三至五位腦算,通過普通級珠算技術等級鑒定,取得一定級別的合格證。至於提高,是指在全班學會的基礎上,發現並重點培養少數尖子,朝珠腦速算選手型發展,培養他們參加學校、區縣、省市乃至全國性比賽,起到宣傳鼓勵作用,使更多的家長願意培養自己的孩子學會這一技能,促進普及面的擴展。
我曾考察過吉林、江蘇、遼寧、湖北、上海、浙江、陝西等省市的幾十個珠腦速算教學班,發現吉林之所以能夠擁有十幾萬的普及大軍,又不斷湧現成百上千的優秀選手,重要的原因在於全省各地都是在積極擴大普及面的前提下,努力抓緊尖子選手的提高,使普及提高兩不誤,雙豐收,他們十幾年來逐步累積經驗,越搞越有勁頭,你追我趕,熱火朝天,已使這項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其他幾個發展普及較快的省,多數沒有處理好普及和提高的關係,單純強調普及,忽略發現優秀人才加以提高,在培養尖子選手上探索不夠或積極性不高,辦法少,措施不得力。
我認為不應該把普及和提高人為地割裂甚至對立起來,而應該把普及與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沒有雄厚的普及基礎,何來提高之源?
中珠協要求普及珠腦速算,同時提倡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抓尖子選手的發現培養,沒有一批批優秀選手的湧現,怎能有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怎能有珠算事業的繁榮昌盛!
由於片面強調普及,因此出現教學上的一些缺陷,如教學進度放慢,基本功訓練不扎實,訓練不達標,或者“偷工減料”,教學不到位,教學方法五花八門,甚至文人相輕,標新立異,明明珠腦速算教學與訓練方法已經過數萬名學生實踐,並經總結是當前最成功、最先進的方法,有人卻視而不見,要另起爐灶,一口清明顯地優於傳統的九九口訣,卻偏偏要用九九口訣。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不求進取是培養不出尖子選手的。
李欣的老師徐鳳蘭,以普及為先,首先教會了全班50名學生,隨後挑出十名有培養前途的學生重點培養,又在其中篩選出六名利用業餘時間不間斷地訓練,使這六名學生成為了遼源地區尖子,繼而成為省隊主力,培養出李欣這樣的全國冠軍,以至創下四項全國記錄,這個班就是普及基礎上提高的典範。
有人認為普及需要放慢教學進度,殊不知珠腦速算突出的就是“速”字,要快速,這一點我將在接下來的“三論”中闡述。
總之,開發珠算啟智健腦功能,培養幼兒少年學習珠算,掌握珠腦速算本領,功在眼前,利在千秋,是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素質最佳手段之一。我們要大力普及,造就千百萬心靈手巧的優秀少年,在普及的基礎上,不間斷地發現培養尖子選手,重視提高,為我國珠算技術水平飛速發展做出新貢獻。
快領先,準必至-3論珠算技術水平飛速發展
在珠腦速算的教學與訓練中,劉善堂先生總結了實行「匠才施教」的方法時,要注意掌握「快領先,準必至」的要領。實行珠腦速算教學的全過程,都要突出一個「快」字,這樣最終才能達到速算的目的。
最初對孩子進行撥珠基本功訓練時,從定數1連加開始,就要由慢到快,逐步要求快撥珠,越快越好,反覆訓練,熟能生巧,直至全部定數連加、減。其它常數、百子等基本功一概如此要求。要做一個有心的教練,要根據你教的對象,逐步摸索出每一步訓練的達標要求,在學生熟練掌握撥珠基本功後,要日日有要求,週週有指標,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惰性,增強學習熱情,激發上進心,逐步引導學生向更高的目標奮鬥。
基本功還包括字碼書寫。首先要教會書寫標準的規範數碼,0-9要顛過來倒過去反覆練。無論怎樣排列都能清晰準確地寫出來,千萬別忽視這一環節,對像陳鏞阡、李欣這樣優秀的選手來說,在腦中的運算就如同激光掃描一樣,眨眼之間就能算好,反而寫答案占用了時間,對他們來說只要書寫答案能再加快,計算題量還能增加。除算成績大大高於乘算,除了運算過程的繁簡差別,除算答案比乘算答案數碼少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這一基本功要算自始至終堅持訓練。
所謂「快」,是指在一個教學階段內,要求由慢到快,直至純熟,才能開始下一階段的教學訓練,這是珠腦速算教學的又一要領,即「循序漸進」,要處理好「循序漸進」與「快」的關係。從宏觀上,在教學全過程裡,要做到循序漸進,每一階段不達標,不能為了圖快趕進度,這樣必然造成「夾生飯」。以加減算為例,從一位數、兩位數直到多位數相加減,要按部就班,每一步都不能忽略,從珠算過渡到腦珠算,同樣也要循序漸進。我看過的教學班,位數不能提高,成績上不去,全是為圖快,珠算只學到五位數加減,以後丟掉算盤只練腦算,無論如何成績也上不去。珠腦速算的全過程都要靠算盤導入,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而在同一教學階段,又需要不斷地強調快!快!!快!!!
乘除法的基本功是一口清,一口清不記得純熟,達不到脫口而出的水平,為圖快提前上多位數乘除,必然也是「夾生飯」,因此也要處理好循序漸進與快的關係。因為多位數乘法是一口清群積累加,多位數乘法是每一位乘數與被乘數相乘的腦算過程,多個乘數與被乘數相乘之積的和,在算盤上體現為加法,即挨位相乘,將每一位乘得的積錯位相加。只有在熟練掌握珠算加法、一位數乘以多位數一口清的基礎上,才能掌握多位數乘法,才有快可言。
強調循序漸進而忽略階段內的快速和片面強調快而忽視一步步教學,這兩種傾向都是不可取的。
強調快領先,還有一個雙手撥珠法,是加快撥珠頻率,提高速度的好方法。從醫學觀點看,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半,左腦控制右手,右腦控制左手,千年以來,珠算全是用一只手撥珠(多數是右手),雙手撥珠左手管進位、退位,減少了右手負擔,雙手同時動作,撥珠自然就快。大腦的兩半球功能各異,左腦主管邏輯思維,右腦側重於形象思維,雙手同時撥珠使兩半球都能得到鍛鍊,使左右腦均衡發展,算盤的腦圖象更清晰,思維更敏捷,運算更快,更好地開發了大腦的潛能和智力,獲益匪淺。
珠腦速算教學訓練過程中,強調快是首要的,到了一定程度,再來要求快中求準。撥珠要快,但不能偷機取巧,胡亂撥珠,自欺欺人;書寫數碼也要快,但不允許亂寫亂畫,難以辨認;頭腦反應要快,數譯珠、珠譯數也要快,總之,訓練中要不斷發現學生的毛病,及時糾正,否則會積習難改,甚至搖頭晃腦、左右擺動也應糾正。要注意發現自我控制能力強,臨場冷靜,經得起失敗挫折的心理素質好的學生,重點培養,這樣的學生差錯率低,能夠做到快作基礎準為保證。
正是由於我們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正確強調「快領先準必至」的要訣,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選手,才有今天珠算技術的飛速發展。
兩種比賽方式之比較-4論珠算技術水平飛速發展
筆者曾在「珠算技術水平發展及現狀概述」一文中,簡要地介紹了自1980年起14年來,中國珠算協會組織全國珠算比賽及技術水平發展的過程。到1994年,各項全國記錄為:
個人全能2827分共五項,每項5分鐘──李欣
單項成績加減算671分,共5分鐘,平均9.6題/分──李欣
乘算468分,共5分鐘,平均23.4題/分──李欣
除算716分,共5分鐘,平均35.8題/分──李欣
帳表算652分,共5分鐘──李銀姬
傳票算435分,共5分鐘,平均5.8題/分──王青
之所以能在短短14年中,發展到如此高的水平,除了數學訓練方法要得當之外,「限時不限量」的比賽方式,給選手創造了充分發展的廣闊天地,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中珠協制定的<全國珠算技術比賽規程>第五章第五條中規定的:各比賽項目除百張傳票實行限量不限時外,其餘均採用限時不限量的方式進行。…在規定時間內,選手感到題量不足,可以在報名表中預先註明需要增加的題數。
所謂「時量不限時」,僅指銀行系統比賽有一項翻打百張傳票。裝釘成冊的一百頁傳票,每一頁上一筆數據(金額),將一百頁金額加總,在答案正確的情況下,以速度決定名次。這就需要為每名選手配一位計時裁判,大型比賽是無法配備眾多的計時員的,且每人計時的水平不同,難以達到完全決確,因此中珠協主辦的比賽從未採用過這種方法。因此,全國比賽只採用「限時不限量」的方式,即在規定時間內,選手可以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計算的題愈多愈好。每次比賽為各項準備的題量,以絕大多數選手在規定時間內計算不完為準,對個別優秀選手認為題量不夠,賽前提出,可以增加附加題。這樣就給選手創造了充分施展能力的條件。
以第一名舉手宣布全部停賽,那麼在不能保證第一名舉手者完全正確情況下,取消其他選手繼續參賽的資格是不公平的,也不可取。
1983年10月太原邀請賽時,西田三智子、武江信子兩位日本高手來華觀摩,曾用邀請賽試題作過表演,加減算平均2.69題/分,乘算8.22題/分,除算9.4題/分,準確率分別為88﹪、97﹪、94﹪,比當時參賽選手成績高出很多,但與今天我國最好成績不可同日而言。李欣的三個單項記錄如文章開頭記述,準確率也極高,加減算為98﹪、乘算為97﹪、除算為99﹪。我國選手成績的提高,不僅與教學訓練方法密切相關,利於發揮的比賽方式也功不可沒。
以前四屆海峽兩岸青少年珠算觀摩聯誼賽陳鏞阡和李欣的成績看,前三次兩人不相上下,李欣雖然用時少但顯示不出優勢,第四屆增加了50﹪的題量,雖然題仍不夠李欣計算,如除算只用二分五十七秒,心算只用一分○四秒,但已能使她得以發揮,其中四項滿分,準確率100﹪,只是加減算出現失誤,差了40分,準確率91﹪,總分達到2160分,陳鏞阡得分1815分,三項準確率分別為81﹪、90﹪、92﹪,心算93﹪,傳票100﹪,但只算了26題,陳鏞阡是台灣省最優秀的選手,具有很高水平,「限時限量」的比賽方式,實際上是限制了他的計算才能,使人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感。
綜上所述,筆者誠懇地希望台灣珠算界同仁,能在今後培養少兒學習珠心算時,從一開始就不要給他們劃框框,天高任鳥飛,給他們廣闊的天地去自由翱翔,使他們的珠算技術水平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希望兩岸交流比賽限最低五分鐘,心算一分二十秒,但應加大題量使選手足夠計算,以充分顯示他們的才能。
願兩岸攜手,共創華夏古老文明的輝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