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檢定、競賽在學習上的意義

Cc9dd28beb

2008年7月19日來自台北、桃竹苗、高雄、香港、檳城、南加州、北加州的珠心算好手齊集舊金山灣區紐華克(Newark)的Hilton Hotel舉行國際城市杯三算全能競賽,除了參賽學生以珠會友、切磋三算能力以外,來自各城市的珠心算老師有機會相互交換三算教學和班級經營心得,意義重大,席間有人提及三算教學中,到底需不需要檢定和競賽,引起作者的興趣,這兩種參雜有相當評鑑競爭壓力的活動,到底「適不適合」、「需不需要」存在於三算教學活動中?

要之,珠心算教學中的檢定、競賽行諸有年,早已成為教學的一部分,如今,既然有人提及需要與否,就值得大家認真省思釐清了。

在《芬蘭第一》中曾提及相對於許多國家,芬蘭教育少有考試,上課時數也少,學生多半早早下課,學習壓力不大,學生多半輕鬆自在學習,仍無礙於芬蘭的產經發展和國家競爭力,因此,珠算學習如果也免去給學習者帶來相當壓力的檢定、競賽,似乎也言之成理。不過,作者從另一角度來分享若干觀點,以就教於學者先進。

首先就珠算學習本質來看,研究指出:珠算在算具、算法、算理的邏輯思維上,植基於我國古代機械化的數學思想,具有「結構化」、「機械化」的性質,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口訣和機械性的反覆練習,建立「手眼協調」、「眼腦直映」的清晰、穩定路徑,進入明確快速、熟能生巧的境界,可以達到精確無誤的驚人效果,使之成為生活上計數的「信賴工具」,大大提高珠心算的實用價值。

學界也普遍認為機械化的重複練習十分有利於快速精準的判讀、堅毅耐煩、專注穩定心性的培養,在這當中運用分級分段、多級多段檢定或分能力階段規劃競賽,符合〝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編序學習概念,適合不同學習者,依照自己的學習心性、學習特質、學習速度和起點能力來學習、評鑑,正是「個別差異」教學的體現,尤其檢定、競賽又為學習者律定多層次的具體學習目標,一方面用以導引學習者逐步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另方面提供學習者強度練習、持續練習的機會誘因,提高學習者持續學習的企圖心和投入練習的意向,很容易帶來深化學習的效果。進一步說,檢定可以是另一種形式的競賽,因此,檢定和競賽同樣可以建構學習者「有心」、「專注」、「刻意」和「有系統」的學習風貌,營造有利學習的氛圍,非常有助於學習效果的提昇和學習心態、學習方法的類化、轉移。

這種現象,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許多現代化的學習論述中獲得證明,比如本人在「從作文篇數談起」中討論作文習作篇數多對作文能力的提昇是否有正面影響,就和學生因參加珠算檢定、競賽而增加練習次數且更加用心努力練習是否有助於珠算能力的提昇,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們就從作文習作篇數和習作用心專注程度對作文能力的影響談起。我們不是常常說,多讀多寫有助於提升語文能力嗎?

我們就進一步來看,設若師生居於同樣嚴謹的態度時增加練習次數、篇數,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許多人認為,由於大腦區塊功能的差異,女性空間能力、方向感較男性模糊,因此,下棋不是女性所擅長,不過,艾瑞克森(K. A. Ericsson)、普利圖拉(M. J. Prietula)、寇克利(E. T. Cokely)在《哈佛商業評論》「後天天才製造法」專文中提到,30年前,一對匈牙利教育家夫婦Laszlo and Klara Polgar決心挑戰這種說法,他們親自在家為三個女兒授課,教他們下西洋棋,每天系統練習,結果成績斐然,2002年,三個女兒均晉身為全球前十名女棋士,最小的女兒Judit更在15歲時打破紀錄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女棋士,證明有系統、反覆練習的學習效果。

1985年芝加哥大學教授Benjamin Bloom研究120位在音樂、藝術、數學和神經科學均表現優異、且都曾經贏得國際賽會獎項的人,這些高手在童年時根本看不出他們長大後會有傑出表現,研究顯示在西洋棋、音樂、體育或醫學方面,一個人的智商和他在這些方面的表現無關,練習的質與量才是決定成就高低的關鍵。

Bloom追蹤這些人的表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優異,全都是用心勤加練習、接受名師教練的苦心指導,再加上家人的長期支持所造成。結論是:「有心」、「刻意」、「有系統」的鍛鍊才是培養高手的真正法門,缺少用心的盲目練習,雖然時間長、次數多,進步也是十分有限,換言之,不用大腦的練習,練再多也是枉然。

有「小提琴鬼才」之稱的Jacha Heifetz同樣非常重視練習,他說演奏前如果一天不練習,自己知道,兩天不練習,樂評家會知道,三天不練習,大家都會知道。歷來素有最知名小提琴老師令譽的伊凡.葛拉米安(Ivan Galamian)強調,即使大師級名家,當年才華初露時,也不會自動刻意練習,仍然需要老師監督,他們成功的關鍵都在練習的品質,無一例外,可見,練習、練習、再練習是演奏家維持一定水準或力求進步的關鍵。

曾志朗在「走出資優競賽的迷思」中指出,莫札特四歲就會作曲了,但是,他四歲時所做的曲子,沒有一首流傳至今,他的大成就,其實是建立在六歲以後每年超過3500小時的艱苦鍛鍊,以及父親培養的苦心和不停的督促上,可見後天磨練真的不可忽視。

學習作文,何嘗不然!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B. Franklin)希望自己能寫出流暢又有說服力的文章,就是先精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再憑記憶重寫比較、改寫等不斷練習後,才能有成。

當然,篇數多少或非提升作文能力的主要關鍵,但是,有心習作、系統教學、精心指導評閱,篇數多肯定比篇數少要好!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習作不是篇數多就能取勝,套句1992年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時的經典名言:「It's the economy, stupid!」來看作文,我們也可以幽默地說,作文教學成效的主要問題不在篇數,而在「教學、寫作、評閱的態度和方法上」,同樣的,珠算學習也不是光參加檢定和競賽就有用,只有從基本態度和方法上用心專心致力,再加上勤奮練習,適度參加競賽檢定才是正確,也才會真正有利於萬千學子三算能力的提升,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要認真辦理檢定和競賽了。